作家簡介  作品欣賞  專訪紀實  生活寫真 

李赫

(1955~)

本名李金土,嘉義市番路鄉人。私立輔仁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,曾任遠流出版社編輯,《愛書人》雜誌主編,遠景出版公司主編《中央月刊社》副社長彙總編輯,現任《稻田》出版社社長。曾獲《中國時報》文學獎、《聯合報》小說獎及救國團金獅獎等,文學創作之外,亦致力於台灣俚諺的介紹。

著作有《故鄉的月》(省政府新聞處,1981)、《李赫自選集》(世界文物,1981)、《找個星期天》(號角,1985)、《阿石的初戀》(晨星,1986)、《台北一夜》(聯經,1987)、《台語的智慧》(自印,1987)、《大學之夢》(聯經,1987)、《母親的壓歲錢》(聯經,1987)、《二好球‧三壞球》(自印,1988)、《變色的河流》(稻田,1990)、《有計畫的大學生活》(稻田,1991)、《台灣謎猜》(稻田,1991)、《台灣囝仔歌》(稻田,1991)、《社會也是一所大學》(稻田,1992)、《伊索寓言的人生智慧》(稻田,1993)、《社會行走100訣》(稻田,1993)、《台語的趣味》(稻田,1993)、《呷新娘茶講好話》(稻田,1994)、《老狐狸格言》(稻田,1994)、《一個鄉村的幽默故事》(稻田,1993)、《台灣諺語的智慧(1)─(8)》(稻田,1995)、《人性解讀》(稻田,1996)、《老狐狸格言之人性解讀》(稻田,1997)、《認真做自己》(稻田,1998)、《日日湧清泉》(稻田,1998)、《毛毛蟲的蛻變》(稻田,1998)、《尋找生命中的白馬王子》(稻田,1998)。

李赫把自己寫作的過程分成四個階段,第一階段是初中時代。第二個階段是高中編校刊的時期,第三個階段從高三持續到大二,第四個階段則是大三以後。從時間上推算,可以看出李赫在十四、五歲的時候就「有志於」小說創作了。幼年時的農村生活早期以批判大學生活,大學生的外表,中學生的程度,小學生的思想」上課看小說,鉤毛衣,考試的時候抄書作弊。運氣好的期末還可以領獎學金……。以及鄉土書寫,作為寫作方向。淳樸的、憨厚的,不斷和環境掙扎的悲劇人物。「山外山」中,捆工武雄和卡車司機為家小賣命,為父親還債,結果兩人都在一場意外事件中喪生;「八掌溪的水」和「我們的秋天」中,被人欺負的大頭以及阿火仔最後都為了救人而死。

李赫後期的小說文字技巧和風格卻愈臻成熟。「洋酒」爭喝冒牌洋酒而中毒的故事,暗喻盲目接受西方文明的危險),「龜」、「哭泣的精靈」……等,主題不再那尖銳和直接,結構很明顯的比以前嚴謹多了。情節、人物的安排也很生動。〈阿春〉與〈芒果〉皆以石油漲價為背景,述說「農夫永遠跟不上外面腳步」、「農人的生活最清苦」這些事實。不過,〈芒果〉尚帶出這一代年輕人的城鄉去留觀點,意識範圍比「阿春」廣闊些。

 
 

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/嘉義縣政府文化局         執行單位:國立中正大學人文研究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