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瀛太事件

創作上的相似引發抄襲的討論,亦在台灣近年的文壇掀起波濤,其中又以張瀛太於2003年《聯合報》文學獎的得獎作〈雨林,今夜如此美麗〉,被徐仁修指證歷歷抄襲其《赤道無風》與《月落蠻荒》,而最後在張瀛太承認因不察而抄襲,《聯合報》刊出聲明取消其得獎資格而落幕:

張瀛太女士獲得二○○三年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作品〈雨林,今夜如此美麗〉,在素材與描寫方面,與報導文學家徐仁修先生的《赤道無風》及《月落蠻荒》二書片段,頗多雷同。評審委員一致決定取消該篇作品獲獎資格。[1]

同時,在此公告之下,又刊出張瀛太承認抄襲的聲明,但其說明文中所自陳的創作過程,的確點出創作上承襲與抄襲的曖昧:

小說取材了其(徐仁修)民謠歌詞、某些人物性情觀念、動植物知識、場景,及一些危機處理經驗。會造成這次遺憾,肇因於自己過度拘泥真實,對文獻與紀實文學、真實事件與創作取材之間的關係理解不明,對書中記載又完全信以為真,以致在取材和引文時產生缺失(例如民謠歌詞、舊籍記載的猩猩會飲酒、徐先生友人的「榴槤初裂」諸語、及蛇聾、火蟻、燙卵樹之類的動植物知識,和划獨木舟陷浮洲等等實際經驗)。而部分素材在與其他書籍和影片對照後(例如螢火蟲樹之於《香料群島》、猩猩食白蟻、豹子游水、從樹上偷襲獵物之於《動物王國》和國家地理頻道、飛蛇之於《活生生的地球》等等),又以為是普遍性的雨林生態,因此放心採用[2]

此一爭議點在於徐仁修乃自然寫作之名家,其小說中對於許多民謠歌詞、書籍記載及叢林生態的紀錄,乃運用素材重新創作之成果。然張瀛太在閱讀的過程中,將其理解成一種紀實性質的「記錄」,也就是純粹之文獻運用,因此沿用而造成「抄襲」嫌疑。這也是未能明辨資料權屬的一個例證。


 

[1] 〈聯合報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公告〉,《聯合報》20031015日。

[2] 張瀛太,〈重評〈雨林,今夜如此美麗〉〉,《聯合報》20031015日。